时政专栏
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示范创建知识问答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7-04 浏览次数:5567次

     什么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
    (一)释义:创建:创――创造;建――建立、设立、设置。
    (二)内涵:“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与“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省级文明单位”等等一样......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全国文明城市是指在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市民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是反映我国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就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民族团结进步、宗教和顺程度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显著成就的州市(地区)。这是一个地区社会管理的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抓手,也是为我州社会管理而搭建的平台。
    (三)目的:通过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和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更加深入人心,各族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加坚定;民族团结进步价值理念广泛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凝聚力不断增强;依法治理民族事务能力显著提高,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一句话就是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目标:我州的目标就是推动文山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力争2019年把文山创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目标就是任务――有任务就有压力――有压力才会有动力! 
    中央的安排部署:关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中央是怎样部署的呢?2018年12月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下发了《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中办发〔2018〕65号)(以下简称中办发〔2018〕65号文件),这就是党中央作出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的三个定位之一就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这项工作是政治任务!中办发〔2018〕65号文件明确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等,因时间关系这里不展开了。这个文件为文山州全面深入持久开展创建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省的安排部署:一是提出贯彻实施意见;二是省人代会于2019年1月31日通过并公布了《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上升到规范化、法治化轨道!
    州的安排部署:州委州政府根据中央、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州委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书记任组长、州长任常务副组长......)。于2018年12月27日召开了视频推进会;于2019年3月23日召开了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与各县(市)、州属各部门一把手签订责任状;州委制定了全州创建工作方案,极力推动这项工作落地生根。州的人代会上,把创建工作列为议案。就目前来看,州委的会议、方案明确了文山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大纲――可以把它归纳为“七个一”,即:始终坚持一个遵循――中办发〔2018〕65号文件;贯穿一条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一个抓手――示范区建设;建设一方阵地――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学校、宗教活动场所等;落实一个要求――坚持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突出一项任务――选树一批亮点,讲好“文山故事”(尤其是“西畴精神”的故事);达到一个目的――凝聚人心,助推文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文山为什么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由形势、州情决定;不是心血来潮,是文山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理由。
    (一)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政治要求。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要求,要把云南建成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我国民族工作大局作出的重大部署,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三大战略定位之一,也是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今后五年主要奋斗目标之一,意义十分重大。我们提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目标,就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重要指示精神最直接的体现、最现实的行动,是全州各级各部门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向党中央看齐、向习总书记看齐的具体行动和生动实践。全州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持续提升各民族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繁荣发展,推动文山各民族群众和全国人民一道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掉队落伍、不能被落下。
    (二)贯彻落实“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理念的具体体现。 
    云南第一任省委书记宋任穷:“团结第一,工作第二”。
    普朝柱:“在云南,不懂民族政策、不会做民族工作的干部不是称职的干部。”李纪恒:“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以上领导的认识是历届省委深刻总结云南省情而产生的思想理念。文山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地州,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是全国唯一以壮族苗族为自治民族的自治州,也是全国唯一一个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山区、贫困地区、原战区”为一体的自治州,是全国、全省民族工作的重点地区之一。长期以来,文山各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不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多元的民族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全州363.6万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到58%,居住着壮、苗、彝、瑶、回、白、傣、布依、蒙、仡佬等10个世居少数民族,其中:壮族超过100万人,达108万人,苗族接近50万人,彝族达到30万人左右,人口最少的仡佬族也有2000人左右。广南县的少数民族人口最多,超过了50万人,富宁、砚山、丘北、文山的少数民族人口都在30万人上下,只有西畴县少一些,5万人左右。在全州1.6万个村民小组(队)中,少数民族聚居的村、组(队)有7300多个,少数民族杂居的村有1000个左右。可以说,在文山,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少数民族,文山的每个县(市)、每个乡(镇)、每个村寨(社区)都居住着少数民族,一个乡镇有七八种民族,一个村寨有几个民族,一个家庭有多种民族的现象比比皆是,一个人同时会说汉语、壮语、苗语等多种民族语言的也不少。
    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山的民族工作是一项统揽全局的工作,全州的各项工作都与民族工作有关,所有的工作都涉及到民族工作。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民族工作得到加强,民族团结就巩固,经济就发展,社会就进步,人民就安居乐业;什么时候民族工作得不到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矛盾就会凸显,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我们要把民族工作放在关系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的高度来研究和部署,扎实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心无旁骛地推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三)补齐民族发展短板、推动民族地区跨越发展的迫切需要。受地理、历史、自然等因素影响,我州经济社会发展起步较晚,总体上发展滞后、发展不协调,特别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更为滞后,基础设施更差,公共服务更弱,民生保障层次更低。在全州建档立卡未脱贫的30万人中,少数民族人口占67%,成为脱贫攻坚中的重点和难点。少数民族贫困村寨和深度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在山区和半山区,通行条件差,饮水保障难,可依赖的生存条件极为有限,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问题比较突出。很多少数民族家庭的经济来源比较单一,接受教育程度偏低,发展产业的办法少、挣钱少,没有经济积累,不会理财,只能延续一般的简单再生产。我们必须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目标,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为抓手,加大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民生改善投入力度,着力补齐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着力增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动力,不断提升各族群众出行、饮水、住房、入学、就医、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
    (四)提升文山在全国全省影响力和美誉度的有效抓手。近年来,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都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有的已经创建成功,获得了国家授牌。通过创建,极大地展示了各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充分展示了民族地区的对外良好形象和美誉度。我们要通过创建充分展示文山成立60周年来、改革开放40周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展示民族工作的“文山经验”“文山做法”“文山特点”,提振各族群众共谋发展的精气神。当前我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已经有3个州创建成功并授牌,红河州也可能很快就批下来,这样就剩下德宏、迪庆、怒江、文山还没有创建成为示范州。如果我们再不抓紧努力,再不积极行动,就会在争创中落伍掉队。
    (五)维护边疆安宁、固边守边的战略要求。近年来,国际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抬头,民族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民族矛盾更加成为引发局部战争和流血冲突的焦点。从国内看,境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遏制、牵制和西化、分化的图谋加剧,手段更加多样,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涉及民族因素的群体性事件易发高发,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更加复杂,各族群众要求改善民生的愿望更加迫切,尤其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速推进,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变得频繁而深入,民族分布变得更加广泛,民族因素对社会领域的影响更加广泛,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冲突趋于增多,容易引发境外媒体的炒作和关注。我州处于边境地区、民族地区,民族宗教领域问题复杂,反邪教工作形势严峻,各民族之间发展不平衡,风俗习惯不同、宗教信仰等存在差异而产生矛盾纠纷的隐患仍然存在,民族问题与当前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相互交织,引发矛盾的因素不容忽视。一些原本属于经济社会领域的矛盾纠纷因引导和处置不当,极易成为影响民族关系和谐的诱因。一些地方对影响团结稳定的矛盾隐患排查不到位,在形势研判和妥善处置方面、特别是网络舆情应对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形成了不利影响后,就很长时间难以消除。我们必须聚焦民族问题、宗教问题、边境问题,深入开展反恐怖、反分裂、反邪教等工作,切实把各种不安全、不稳定因素御之于国门之外,为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维护边疆安宁展现文山态度、作出文山贡献。
    (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必经之路。中华民族各民族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在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牢固树立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员的意识,首先知道自己是中华民族,清楚认识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和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加大基层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力度,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挖掘各民族文化的精神和价值,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更多文化养分,实现个人、社会、民族、国家价值观的内在统一。深入开展革命历史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宣传近代以来中国各民族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共同牺牲、共同奋斗的光辉历史;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浴血奋战,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辛历程;大力宣传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各民族团结奋斗梦、繁荣发展梦,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进民族团结、共建美好家园上来。
    创建工作中需具备的民族宗教基本知识框架
    (一)民族方面。 
    1. 一面旗帜――高举民族团结伟大旗帜; 
    2. 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3. 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4. 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5. 五个维护――维护社会主义民主、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 
    6. 八个坚持――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四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五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六是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七是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八是坚持依法治国。 
    7.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内在联系。 
    平等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 
    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线 
    互助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保障 
    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 
    (二)宗教方面。 
    1.关于宗教与邪教的区别:
一是性质不同;二是信奉的对象不同;三是活动仪式不同;四是活动场所不同;五是发展成员的方式不同;六是使用书籍不同;七是对“末世论”的解释不同。 
    2.关于邪教的基本特征(六个):
一是打着宗教、科学或气功的幌子;二是神话邪教头子,实施精神控制;三是建立秘密组织,实施心理操纵;四是盘剥信徒钱财,非法牟取暴利;五是反对政府,仇视社会;六是宣扬“末日来临”,制造思想混乱。 
    3.邪教骗人的把戏 
    一是打着宗教或气功的幌子,假装关心人;二是用包治百病、免灾诱惑人;三是用各种小把戏吓唬人(看相算命、装神弄鬼、白纸显灵等);四是套近乎拉拢人;五是小恩小惠收买人;六是用暴力手段胁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