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专栏
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创建先进个人材料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6-22 浏览次数:1515次

民族团结创建先进个人材料
――双龙营镇普者黑村委会仙人洞村小组组长范成元


    仙人洞村位于普者黑景区核心区,曾经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彝族撒尼人聚居村寨,村民祖祖辈辈靠打鱼种地为生,年人均纯收入不足300元,年人均有粮180公斤,被称为“口袋村”。近年来,仙人洞村立足自身实际,把谋求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头等大事,通过采取措施,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民族团结示范村。在仙人洞村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村小组组长范成元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
    穷则思变,先富脑袋后富钱袋
    “靠父母种田捕鱼养活全家,青黄不接时,我们经常拿着口袋,向亲戚朋友借粮食吃,整个少年时代,我几乎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服。”范成元童年所经历的困苦,便是多年前整个仙人洞村的缩影,周边村寨也将仙人洞村讥讽为“口袋村”。
    1980年,范成元出生于丘北县仙人洞村,2012年被选举为仙人洞村村民小组长。普者黑景区开发为仙人洞村发展带来机遇,勤劳的仙人洞彝族撒尼人认为不能守着秀山丽水的金饭碗,过着背口袋借粮的穷日子,大部分村民投入到旅游开发建设大军中。作为村小组组长的范成元一直坚持“找对方向才能走对路、先富脑才能富钱袋”。范成元和村干部一起组织党员和村民代表到北京、大理、丽江等地考察,让村民走出深山开眼界,向省内外做得好的地方“取经”,借鉴发展模式和经验做法。村民通过考察学习,不仅看到了差距,而且看准了机遇,思想观念发生巨大转变,“先富脑袋才能富钱袋”形成了共识,大家对发展乡村旅游有目标、有信心、有行动,卯足劲头热火朝天抓发展。
乡村旅游产业的逐步兴起,拉动了农业、加工服务、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创业机会。范成元用实际行动带领全村村民转变思想,真正帮助当地群众就地创业增收脱贫,仙人洞村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奠定了扎实基础。
    欲立先破,做好示范与带头
    仙人洞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甩掉了贫困“口袋”,腰包鼓了,不少村民开始推倒祖祖辈辈居住的土坯房,仿照城市民居建起各式各样的高楼洋房。村民随意加盖房屋,缺乏合理规划,无序建房,破坏民族传统建筑,特色文化不断流失,仙人洞村旅游发展陷入困局。范成元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摆在眼前的问题令范成元意识到,改革变化迫在眉睫,既要金山银山也要守住绿水青山。2013年,在丘北县各级政府部门支持下,仙人洞村民居改造工程正式启动,范成元带领全村村民一起拆除重建。由于部分村民观念较为落后,民居改造工程推进十分艰难。没人响应号召,范成元就自己带头干,将自家已盖好的一幢三层楼房拆除,按规划设计重新建盖,从房屋造型、布局、色调等方面都体现着彝族撒尼人民族文化特色,并对房屋内部进行升级,按星级酒店标准加装上空调、热水器等设备。范成元家客栈经过改造后,客房缩减至11间,但通过改造客栈风格,提升服务水平,年收入不降反增。民居改造工程带来的实际效益,村民们看在眼里,开始陆续投入到其中。短短几年的时间,斜瓦屋面、红墙土瓦、雕梁画栋的彝人民居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范成元的带领下,仙人洞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改变以往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以生态文明引领乡村振兴,积极探索旅游发展新模式,实现景区质量与品位的双重提升,闯出一条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和谐发展之路。
    守根固本,传统文化不能丢
    自范成元担任村民小组长后,便致力于彝族撒尼人文化挖掘、整理、传承和保护,积极带领村民开展民族民俗文化传承和保护活动,深入挖掘民族节庆文化,打好“文化”这张牌。
    乡村旅游既要望得见绿水青山,也要守得住“乡愁”,守住撒尼文化的“根”,民族文化得以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在范成元号召带领下,仙人洞村民对当地民族文化进行收编整理,编演了《古老的仙人》《洗麻歌》《三胡舞》《火塘情》等50多个独具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歌舞,全村成立了6支老、中、青文艺队,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通过融合民族元素,村民自发举办篝火晚会、荷花宴、挖藕和打鱼活动,展示多姿多彩民族风情,营造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用民族文化留住游客。
“成为村民小组长后,我感觉身上的责任更重,所作所为要对全村负责。”这是范成元当选村小组组长后一直牢记心中的一句话。在范成元和仙人洞村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仙人洞村呈现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景象。